大学生入校第一课——“扫卫生间”,表现好的还能获得个人加分。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这一创举备受关注,昨日校方同意记者采访表示,其初衷意在培养九零后大学生的“勤勤恳恳”精神。但学生和高校老师则是有赞有弹。
一个卫生间由五六人共扫
“冲水,刷子用力刷,时不时还要捂起嘴巴……”广州南洋理工学院机电系九零后大学生阿文从上学期起就多了一个任务,打扫学院的卫生间,跟他一块同意该任务的还有同系的另外600名大学生,今年刚刚入学的新生更是“不能例外”。
据了解,上学期起,学校机电系颁布一项规定,除去外出顶岗实习的学生,在校学生要轮流扫卫生间,每一个学生至少要轮一次。打扫范围是学校教学楼四个楼层的十间公共卫生间。不过学校还比较人性化,打扫时间仅限于天天中午十分钟,下午十分钟,一次一个卫生间由五六人一同“实行任务”。
绝大多数学生刚开始非常有抵触情绪。“学校有清洗工,为何要让大家干?”也有学生提出异议,觉得培养吃苦精神,未必用这种方法。有学生表示“那我宁可军训,成效更好,还能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有学生感觉“扫卫生间会非常没面子”。
初衷:九零后缺吃苦精神
“这类孩子毕业后非常可能到企业一线去工作,没吃苦精神如何行?”说起颁布政策的初衷,学校老师们颇有感触。
有一次,多名到外企实习的校内学生回来反映,企业为了训练他们的吃苦精神,领导有时会有意安排他们扫卫生间,学生们都不想实习了。学校知道后才了解,原来企业的老板是台湾人,进工厂检查第一项就是看卫生间,当看到卫生间非常脏时,就把所有职员叫来,自己亲自打扫卫生间,刷子刷不掉的地方还用手去“抠”。“这种现象在国际一流企业并不少见,总是卫生间是不是干净成为企业的店面”。
这次事件给学校提供了“教程”,让“大学生扫卫生间”的计划也就如此应运而生了。
“大家期望通过体验让孩子们掌握尊重底层的劳动者。教会他们要有"平等的人权意识",不要感觉有钱就超出所有”。学校的老师们如是说。“三b类院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常见优越,从小娇生惯养的他们,时髦消费品可谓应有尽有,消费水平甚至超越大学老师,有学生开学时曾把小车开进学校,被老师劝了回去。怎么样培养他们勤勤恳恳的精神,怎么样掌握尊重别人,这类都需要体验性爱文化。”
事前,学校还一一给父母做工作,多数父母可以理解并支持校方的做法。
各方看法
省教育厅:尝试可以考虑
广东教育厅有关人士指出,高校依据自己培养策略需要做出一些合适本校的尝试,这是好的。从事件本身看,这种“扫卫生间”的规定是针对团体,即所有学生,而不是某个个人,更不是对某个学生的惩罚,因此尝试没什么不妥。
高校:学生吃苦要上档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宣传部部长孔晓明则觉得,学校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怎么样吃苦、用什么方法达到吃苦的目的,可以商榷。大学生吃苦,也要上档次,吃苦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复杂的,所谓复杂的,就是吃苦的同时能学到技能、领悟道理。譬如,可以帮厨,顺便掌握家务劳动。可以野营拉练,增进相互知道,知道风土人情。可以帮图书馆搬书,顺便掌握图书分类;可以去车间、去农村、去社区,既吃苦,又知道社会。
大学生:掌握劳动不怕邋遢
《外来媳妇当地郎》康天庥饰演者李俊毅现在已是暨南大学大一新生,昨日他听闻此事,直言:“好啊好啊,训练学生不怕邋遢,掌握劳动,不要娇生惯养,同时了解公共设施是大伙的,应该爱惜珍惜,方向是好的。”不过他也提出,“效果应该就不大”,“只不过做到形式上”,“学生打扫完一次后对其也不会有太大影响”。